建设成效
日期:2025-08-28 16:42:31  作者:wangxinyu_jsj   来源:软件学院  浏览量:0

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产教敏捷迭代人才培养模式(AIMM)”

基于IT行业技术快速演进、市场需求高频变化的特点,学院与共建企业联合构建动态化、响应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产教敏捷迭代人才培养模式(AIMM)。学院通过校企深度耦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快速迭代(Agile)、深度融合(Integrated)、双导师驱动(Mentorship)、市场导向(Market-driven)。

学院每年召开两次校企培养方案论证会,分析企业未来一年的技术栈需求,根据企业提供的技术趋势报告,专业课程内容每学年更新调整一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的敏捷开发,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快速迭代。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嵌入大学四年课程,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通过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实现校企双导师驱动制度,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技术路线、实习实践、就业规划等方面指导,校内导师把控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及理论深度。通过市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人才能力标准直接对接行业生态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建立毕业生追踪系统,对毕业5年内的学生进行追踪反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

近三届东软IT产业学院学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且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可达80%,毕业生的月收入在6500元左右,比全国“非211”同类本科专业的平均薪资高10%-30%。用人单位对产业学院毕业生的评价较高,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打造协同培养路径,实施C2B模式的人才订制

学院引入C2B(Customer to Business)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驱动,构建“人才订制培养”体系,实现从“批量生产”到“精准交付”的转变。以多元化的方式与东软集团、东软睿新科技集团、凯捷咨询等企业联合设置企业定制班,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课程内容。通过C2B模式多元化、多维度的订制培养,提高了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更加精准与紧密,实现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产业学院订单培养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其中,近三年,在东软集团就业人数100余人,在大连东软睿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业人数40余人,在凯捷咨询就业人数30余人。人才订制培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为企业提早储备了所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局面。

 

表1  东软IT产业学院开设定制班情况

序号

定制班名称

合作企业

开展学期

订制形式

1

东软牛人学院

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

2021-2022-2

2021-2022-3

2022-2023-3

2023-2024-3

2024-2025-3

第二种形式

2

凯捷咨询企业定制班

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2022-2023-3

2023-2024-3

第三种形式

3

东软教育集团企业定制班

大连东软睿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2022-2

第一种形式

4

埃森哲企业定制班

埃森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2022-2

2021-2022-3

2022-2023-2

2022-2023-3

第一种形式

5

金兰软件企业定制班

金兰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020-2021-2

2021-2022-2

2022-2023-2

2023-2024-2

第一种形式

6

IBM企业定制班

IBM

2020-2021-2

2021-2022-2

第一种形式

7

北京龙盈智达企业定制班

北京龙盈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2021-2022-2
2021-2022-3

第三种形式

8

东软DHR业务中心

东软集团沈阳DHR业务中心

2021-2022-3

 

第二种形式

 

                   图2  企业定制培养开班仪式

 

领航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能力增值的项目引领教学模式

基于OBE教育理念,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通过真实项目驱动、能力阶梯式培养、多元评价反馈、重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流程等创新举措,构建基于能力增值的项目引领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课堂上。

学院按照 “工程入门、工程综合、工程创新” 的顺序,策划贯穿式课程核心项目体系。东软集团等企业将实际业务中的项目进行筛选与改编,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适配项目,为项目引领式教学提供支撑。同时,将企业场景、企业资源及企业评价标准植入教学过程植入,并使用企业真实管理工具进行项目管理,打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壁垒,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图3 项目引领式教学体系

通过项目引领式教学模式,破解了“所学非所用”的产教脱节问题, 构建了“教学—项目—就业”一体化生态,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获得提升,企业反馈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学生年均参与真实项目4-6个,累计获得专利、软著等成果年均增长35%,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率提升40%。

图4 项目引领式教学

 

(四)共建产教融合教学资源与实践环境,保持“产业-专业-课程”同频共振

   学院通过产教融合,系统性设计“产业-专业-课程”同频共振机制,实现产教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动态同步,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吻合。

学院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进阶式项目体系,提供多种阶梯式项目类型。通过与东软集团共建Web开发实验室、与凯捷集团共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实验室、与西安四叶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络攻防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实验资源。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多维度教学资源,其中联合开发课程16门,共建教材8本,共同录制课程视频400余个、设计项目案例20个、共同设计在线作业和测试题100余份,共建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的MOOC 教学资源33 门。此外,学院携手东软集团,运用AI与大数据技术,校企共同开发了一套智能学情诊断系统,依据诊断结果,结合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打造了 “智能教、个性学、精准评” 的数字化教学体系。

图5 产教融合进阶式项目体系

 

表2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图6 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软件工程专业)

 

图7 校企合作开发的MOOC课程资源(软件工程专业)

 

图8 基于AI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教学体系

 

图9 智能备课系统

(五)构建敏捷对接体系,校企双导师共享及高效协作

学院通过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敏捷体系”,实现校企师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作,形成“需求-教学-研发-就业”全链条联动机制。校企双导师通过共定标准、共研课程、共管项目、共评成果实现全流程协作的“四共”模式。

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实施全流程项目式教学方法及多元化评价。企业技术专家定期到学院开展技术分享会,将最新技术和行业趋势融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契合行业发展。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联合指导大赛,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评价。

产业学院聘请企业导师12人,参与授课8门,企业进校举办 36 场讲座,校企共同打造精品赛事3项。学生多次获“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每年超 500 人次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奖项 271 项、省级 744 项。近三年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94 项,其中国家级 39 项、省级 82 项,参与学生超 1470 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人次与本专业在校生数占比从2019年的11.39%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33.19%。

图10 校企双导师协作育人

图 11 企业导师进课堂深入指导学生实践

图12 企业工程师开展讲座

图13 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学科竞赛

图14 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竞赛获奖

双螺旋协同育人,校企共建产学研实践育人基地

学院联合企业共同构建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生命共同体,采用双螺旋协同育人模式,共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解决“高校培养人才企业不能用”的难题。

产业学院与东软集团、东软睿新科技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其中1个国家级、3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与东软睿新科技集团共同建设东软研究院,企业发布技术痛点攻关需求,师生团队揭榜挂帅,使产业端、教育端、研究端有机融合。

表3 维护及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序号

实践教育基地

级别

1

东软集团实践基地

国家级

2

IBM—软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

3

文思海辉—软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

4

腾讯无线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省级

5

埃森哲软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校级

6

东软睿新科技集团实践教育基地

校级

7

凯捷中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校级

 

图15  学生到东软集团实践基地参观学习

 

图16 学生在实践基地顶岗实习

 

核发: 点击数:0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Copyright © 2002-2024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411-84835000 | 传真:+86-411-8476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