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设有七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及网络空间安全(均为热门紧缺专业),对接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新工科特色。
近年来,学院荣获了多项荣誉,包括“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集体)以及辽宁省“雷锋式集体”。此外,学院多个基层党组织获批了国家教育部思政司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辽宁省高校红旗党支部”“大连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图1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奖状
学院注重一体化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设计了一体化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学校数字化赋能“三全育人”工作目标为牵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创新,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生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卓越育才,创新引领未来)
图2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能力培养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9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荣获了包括“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本科重点建设专业”、“辽宁省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等多项荣誉。在辽宁省同类专业的综合评价中,本专业位列第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嵌入式软件人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移动互联网软件人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基地或教学中心。
图3校企深度融合联合育人模式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驱动力——软件工程领域,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模式脱颖而出。该专业不仅荣获了“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称号,并且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凭借东软集团深厚的IT服务背景以及大连高新区坚实的产业基础,本专业精心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变革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学生在这里不仅能掌握前沿的软件工程技术,还能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图4 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历程
网络工程专业在2019年成功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被认定为“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和“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在全省网络工程专业的综合评估中,本专业排名第二。我们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联合育人机制,通过与多家知名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习机会及定制化的企业培训班。这种校企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确保了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职场要求,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图5 物联网工程专业全栈培养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1年设立以来,迅速获得了“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的认可,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拥有包括省级数字家庭工程技术中心在内的多个科研和实践教学平台。其教育目标明确,旨在培养能够胜任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内的系统规划与分析、开发与集成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将掌握前沿的物联网技术,具备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图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科研成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自2018年设立以来,配备了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硬件设施和先进实验环境。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研究,重点探索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关键技术及其创新应用。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先进大数据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训练,学生将掌握处理复杂数据挑战的能力,为未来在各行业中的成功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这一专业的设置不仅响应了市场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图7 学校与百度合作成立东软百度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专业是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设立的,旨在培养适应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21年3月3日发布的通知精神,加速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在实际项目中锻炼技能,利用最新的技术和工具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这种教育模式确保了毕业生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各个行业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革新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8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导师制教学模式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于2024年成立,成为辽宁省四所提供该专业的院校之一,以其显著的学科交叉特色脱颖而出。该专业实施了“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采用“双导师制和学徒制”,强调在网络安全方案设计、渗透测试等领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满足行业对高水平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前三年主要由校内导师指导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完成实践教学;最后一年则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实际项目和企业实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需求,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
根据由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一流专业排名、2024中国民办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和2024中国最好专业排名等榜单显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在多个专业中表现卓越:软件工程专业荣膺第1名(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第2名(A++),双双入选中国六星级应用型专业,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行列;网络工程专业获评中国五星级应用型专业,进入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行列;物联网工程专业位列中国四星级应用型专业,属于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则进入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行列。此外,2020年学院开设的《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I》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成为辽宁省唯一获首批认定的民办高校,截至目前学院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充分展现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突出成果。
(名师汇聚,匠心传承)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通过引进具备丰富企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并实行“双薪制”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由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高素质教学团队。这支队伍不仅结构合理、敬业爱生,还展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目前,教师队伍中包括7位省级教学名师和37人次获得省市以上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教授及副教授占比达到24.9%,拥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比为48%,能够进行双语授课的教师占28%,并且超过90%的教师具备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学院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质量与团队协作精神,荣获了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集体”荣誉称号。软件工程专业也在2019年获批成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而软件工程专业的Java系列课程组更是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称号。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厚积淀与不懈追求。
图9 七大省级本科教学名师
(实践创新,激发潜能)
在当今“互联网+”引领高等教育深刻转型的时代,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使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便将创新创业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之一,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
学院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程改革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探索前沿领域。各专业带领学生们每年参加多个重要学科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高水平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仅2024年,我院学生在这些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69人次,省级奖项1560余人次,2023-2024年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每年3500多人,获批项目7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近300项。2024年学生获得市级以上行政荣誉、校级以上奖学金1196人次。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融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已同百度、华为、腾讯、阿里、IBM、埃森哲、中电金信等四十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大连荣昌科技、大连龙马科技等企业合作,设置定制班,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实验室、联合进行师资培养、合作开发教学资源、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授课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学院拥有国家级、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网络安全与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具备一流的教学科研配套设施的同时,与百度、IBM、思科、东芝、Oracle、东软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建立了用于研究的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8项、校企协同育人项目14项、省级校际合作项目(国际交流-高层次教育合作项目)1项、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合作项目(合作交流)1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东软-百度人工智能学院》、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项等成绩。
与此同时,学院注重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对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学院已经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十余所大学以及多家企业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长短期出国留学及交流实习项目累计50余项。采用交换生、交流实习、短期参赛及研修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掌握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实现文化上的创新与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交流,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正逐步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多元发展,面向未来)
在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引领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已成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该学院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保证了各专业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IBM、埃森哲在内的众多全球知名公司中。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有超过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辽宁发展,而40%的毕业生则倾向于前往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寻求机遇。学院立足本地,服务东北,影响力辐射全国,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根据麦可思研究的最新数据,过去五年间,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被认定为本科绿牌专业,表明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特别地,在起薪方面,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热门专业在成为近五年本科绿牌专业,在2020-2024届应届毕业生薪资排行榜上榜上有名。
图10 近五年本科绿牌专业(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
(思政育人,全面成长)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教学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合力。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25门、院级思政示范课16门、获批校级思政优秀案例25个。学院党委获批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案例三等奖。软件工程系第二党支部获评辽宁省高校红旗党支部、辽宁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于2022年通过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
———————————————————————————————————————听听他们的声音
学院成立至今,毕业生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如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腾讯、百度、京东、滴滴、小米、中芯国际、IBM、思科、埃森哲、德勤、亚马逊等等,并成为这些知名企业的核心人才。
优秀校友感言
“同学们好,我是赵亚东,目前在快手担任前端与质量方向的技术负责人,也是你们的老学长(校友)。看到年轻又有活力的你们即将加入这所充满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不禁想起自己当年的模样——那时的我也在图书管理面熬夜敲代码,在SOVO里折腾项目,靠一次次动手实践才走到今天。计算机的世界没有‘不可能’,只有‘还没试出来’。希望你们在这里多折腾、多创新,别怕失败——bug是进步的阶梯,项目是最好的简历。我在互联网行业等你们,愿四年后,你们不仅能写出漂亮的代码,更能创造出让世界惊艳的产品!”
——赵亚东,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前端与质量方向技术负责人
欢迎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报考大东软,在大东软这片充满活力的天地,老师们将会带你们勇敢探索知识的边界,在技能与创意间找到热爱,收获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友谊!奋斗的青春最动人,期待你们在大东软书写各自的精彩!
——滕德强,大连瑞隆船舶集团,董事长。
“未来的学弟学妹你们好,欢迎报考大东软!作为今年毕业的学生,我十分感谢母校的栽培和老师们的辛勤教导,让我能不断提升自己,成长为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也拥有了迎接新挑战的底气。也期待在大东软能够见到你们的成长和蜕变,学校的资源与师长将会是你们在逐梦路上的坚实后盾!”
——李汪洋,悉尼大学,计算机科学ai专业硕士研究生
———————————————————————————————————————
咨询电话:0411-82379267转5592,0411-82379267转5591(电话可能要改)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你想了解的大东软专升本计算机组招生信息,看这一篇就够了